“富裕不富,林甸没林”,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坐落在离哈尔滨400多公里的一个叫富裕县的偏僻山区,离齐齐哈尔市也有近百公里。斯达的前身是黑龙江造纸厂,曾经企业负债8000多万元,潜亏近1亿元。董鹰就任黑龙江造纸厂厂长后,以信息化为契机,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仅仅六七年时间,如今斯达集团不仅是全国造纸业的正规公司,还是全国“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变了斯达的命运。 不换思想就换人 针对观念落后、管理粗放、亏损严重等现实问题,1996年黑龙江造纸厂从夯实基础管理入手,一方面向员工灌输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和成本管理意识;另一方面开展目标成本管理,对各车间、部门制定降低成本硬指标,提出不换思想就换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到1996年底实现利润209万元,一举扭转了多年亏损的局面。 1997年,又以合资为契机,剥离优良资产组建了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合资后的斯达公司转换经营机制,大幅度裁减冗员,生产经营性工人由3800人减少到2300人。在对企业经营机制进行转换的同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重塑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建成了责权明晰、制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形成了一套构筑于信息技术基础上严密的决策、控制、约束机制,创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斯达理念,从观念上和管理上为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条基本经验 斯达公司以信息化带动企业工作全面创新的经营理念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它从孕育到成熟,面临许多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源进行广度和深度的开发利用,从而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和严密监控。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首先,传统国有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必然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推动管理信息化绝不是简单地应用计算机替代手工劳动,重要的是对传统落后的经营观念、僵化臃肿的组织体制、反映迟钝的管理流程等经营管理各个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与再造。如果其他方面不改革,仅仅买了计算机、上了网,把先进的手段应用于落后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流程,不仅难以发挥先进手段的功能和效应,甚至会徒增管理成本。 其次,夯实基础、有效推进、量力而行,逐步实现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的高度集成。推进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不顾企业实际贪“大”求“洋”。要注重实效,注重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在一个阶段取得效果后再继续推进,以坚定干部职工推进信息化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十分重视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尤其数据管理工作. 最后,正确处理总体规划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推进信息化建设不能企望毕其功于一役,首先应制定一个总体规划,在软件选用、网络建设等方面充分考虑到企业将来改革发展需要,为今后的信息技术集成奠定技术基础。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关键是找准切入点,实施重点突破。